2016(5).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 文字的民族。尝试以老司城建筑雕刻的“固 态”图像研究为基础,结合“活态”土家 族民间记忆研究,构建有关彭氏土司记忆 与土家族民间记忆的图像表征体系, 以 更深入地挖掘土家族民间建筑雕刻工艺造 像的文化价值
2016(5).
摘要:基于对手艺精神特质的论述, 认为手艺作为心手合一的智慧,是生活的艺 术。在工业社会,手艺的精神并没有消亡。 对于现代设计教育而言,研习手艺能锻炼心 智,从本质上系统地认识设计的过程,培养 设计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获得情理 合一的造物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 为一个有情怀、有内涵、有温度的人和设计 者。
2016(5).
摘要:昆明新火车南站图形图案设计与 运用研究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本阶段设 计工作的重点是结合“昆明新火车南站”项 目的总体定位、功能需求、环境布局、艺术 风格运用等要求所进行的针对性主题设计。 设计的目的是在整体视觉形象上能够凸显云 南昆明的地域形象与符号特征,结合火车站 特殊的地位以及建筑功能需求,展现出作为 “云南窗口”或“印象昆明”的标志性形象
2016(5).
摘要:通过分析汉字、水与中华文明以 及“水”字结构,将缺损的汉字挂片设计成 装置艺术,表达保护水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的主题。采用图形会比意象组合,将与“水” 相关的近二百汉字进行拆分组合的艺术设 计,通过“水资源”装置艺术的强烈空间感、 意境感和体验感,营造了水是不可或缺的宝 贵资源的沉浸式感受,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5).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古老文字之一,其 作为文明成果本身,也是华夏民族记录其灿 烂悠久文明的信息载体。以汉字为代表的文 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其应 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旨在从汉字符号在标 志设计中的建构这一角度,具体阐述汉字符 号的内涵,以及其传达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结合标志设计案例分析汉字建构形式,并根 据笔者设计的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标志 案例总结汉字符号建构的方法。从而进一步 扩展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空间,丰富设 计语言,以充分体现汉字这一传统文化符号 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2016(5).
摘要:加油站拥有巨大的“车流量” 和“人流量”,然而缺乏“网络流量”。加 油作为一项刚需,服务模式显得与互联网时 代有些脱节,“加油站+互联网”符合时代 要求并具有现实基础,也将会便捷人们并带 来加油站效益的新增长。
2016(5).
摘要: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有 许多的奇石符号,因其自身的特质及其附着 的文化意蕴被创作者加以审美化征用在叙事 结构中。将奇石符号置于这些纪录片的原型 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加以探讨,分析原型情境 中奇石符号的类别和叙事功能,揭示其文化 内涵,以期把握中华民族奇石文化背后的无 意识结构, 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2016(5).
摘要:工业时代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 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平 衡、区域性政治动荡等等;更深层次的危机 还有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消失、人类生 存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缺失等。在后工业时代, 这些危机更是日益显露出来。设计现象学启 示我们以极富智慧的方式对待科学技术、自 然环境与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启示我们如 何在生活世界寻找人类生存的价值感和意义 感。对当代设计文化的现象学反思,其目的 并非倡导放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艺而恢 复到传统的手工艺制造(这是典型的乌托邦 主义和历史还原论),而是要从中汲取传统 设计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努力在当下的设计 实践中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实 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2016(5).
摘要:西方设计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线 索,那就是他不断找寻世界的不合理之处 与未知,并加以回应。设计与“他者”相遇, “他者”以“面容”向设计显现。出于原 初的责任,设计必须回应“他者”,这种 回应超越了人的存在,在“他者”显现面前, 我与“他者”的关系先于我的自我意识, 因此设计不是基于存在论的,而是站在了 伦理的高度,不断走向未来与无限
2016(5):4-10.
摘要:昆明新火车南站图形图案设计与运用研究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本阶段设计工作的重点是结合“昆明新火车南站”项目的总体定位、功能需求、环境布局、艺术风格运用等要求所进行的针对性主题设计。设计的目的是在整体视觉形象上能够凸显云南昆明的地域形象与符号特征,结合火车站特殊的地位以及建筑功能需求,展现出作为“云南窗口”或“印象昆明”的标志性形象。
2016(5):11-15.
摘要:通过分析汉字、水与中华文明以及“水”字结构,将缺损的汉字挂片设计成装置艺术,表达保护水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采用图形会比意象组合,将与“水”相关的近二百汉字进行拆分组合的艺术设计,通过“水资源”装置艺术的强烈空间感、意境感和体验感,营造了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的沉浸式感受,呼吁人们保护水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5):16-21.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古老文字之一,其作为文明成果本身,也是华夏民族记录其灿烂悠久文明的信息载体。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其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旨在从汉字符号在标志设计中的建构这一角度,具体阐述汉字符号的内涵,以及其传达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结合标志设计案例分析汉字建构形式,并根据笔者设计的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标志案例总结汉字符号建构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展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空间,丰富设计语言,以充分体现汉字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2016(5):32-34.
摘要:加油站拥有巨大的“车流量”和“人流量”,然而缺乏“网络流量”。加油作为一项刚需,服务模式显得与互联网时代有些脱节,“加油站+互联网”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现实基础,也将会便捷人们并带来加油站效益的新增长。
2016(5):35-42.
摘要: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有许多的奇石符号,因其自身的特质及其附着的文化意蕴被创作者加以审美化征用在叙事结构中。将奇石符号置于这些纪录片的原型叙事的深层结构中加以探讨,分析原型情境中奇石符号的类别和叙事功能,揭示其文化内涵,以期把握中华民族奇石文化背后的无意识结构 ,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2016(5):43-49.
摘要:工业时代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性政治动荡等等;更深层次的危机还有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消失、人类生存价值感和意义感的缺失等。在后工业时代,这些危机更是日益显露出来。设计现象学启示我们以极富智慧的方式对待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之间的关系,启示我们如何在生活世界寻找人类生存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对当代设计文化的现象学反思,其目的并非倡导放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艺而恢复到传统的手工艺制造(这是典型的乌托邦主义和历史还原论),而是要从中汲取传统设计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努力在当下的设计实践中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2016(5):50-56.
摘要:西方设计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他不断找寻世界的不合理之处与未知,并加以回应。设计与“他者”相遇,“他者”以“面容”向设计显现。出于原初的责任,设计必须回应“他者”,这种回应超越了人的存在,在“他者”显现面前,我与“他者”的关系先于我的自我意识,因此设计不是基于存在论的,而是站在了伦理的高度,不断走向未来与无限。
2016(5):57-62.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尝试以老司城建筑雕刻的“固态”图像研究为基础,结合“活态”土家族民间记忆研究,构建有关彭氏土司记忆与土家族民间记忆的图像表征体系,以更深入地挖掘土家族民间建筑雕刻工艺造像的文化价值。
2016(5):69-75.
摘要:基于对手艺精神特质的论述,认为手艺作为心手合一的智慧,是生活的艺术。在工业社会,手艺的精神并没有消亡。对于现代设计教育而言,研习手艺能锻炼心智,从本质上系统地认识设计的过程,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获得情理合一的造物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为一个有情怀、有内涵、有温度的人和设计者。